一张红纸、一把剪刀,指尖流转间,古老的纹样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悄然复苏。3月12日,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“非遗文化进校园”活动,特别邀请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冯程程老师,引导学生体验“囍”字与“方胜纹”的剪纸技艺。这场跨越千年的“纸上对话”,让非遗在校园中扎根生长。

“大家知道吗?双喜字的发明者竟是王安石!”活动一开场,冯老师便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。据可靠文献记载,王安石大婚当日恰逢金榜题名,于是他挥毫泼墨,创作了连体的“囍”字,从此这个字成为了婚庆场合中不可或缺的符号。在现场展示的清代婚书剪纸上,喜字与莲花、石榴巧妙地融合,象征着“喜结连理、多子多福”。冯老师在讲解剪纸艺术时,强调“剪喜字要‘笔断意连’,就像婚姻需要包容与韧性。”“想要剪出完美对称的喜字,折纸是关键!”一位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屡屡错位,冯老师耐心地指导他:“折纸如同练字,每一折都需精确对准中线,力度要恰到好处。”经过多次练习,原本不甚规整的折痕逐渐变得整齐划一,教室里随之响起了阵阵“成功了”的欢呼声。


在指导学生们剪“方胜纹”图案时,冯老师介绍道:“方胜纹是由两个相互压角的菱形构成的图案,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玉器。它不仅象征着‘同心’,而且形状酷似古代女性的发饰‘胜’,寓意着吉祥。”冯老师一边展示剪纸技巧,一边讲解:“古代人们用它来装饰窗棂和衣襟,而现代设计师则将其融入珠宝和建筑设计中,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所在!”面对复杂的方胜纹,冯老师展示了其精湛技艺:首先迅速剪出外部轮廓,然后精心雕琢内部的镂空部分。“速剪力求快稳,剪刀要紧贴纹样边缘,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;精修则讲究既准又狠,目光如炬、洞若观火,下刀干脆利落,不拖泥带水。”一位学生在修剪细密网格时,不慎将连接处戳破,冯老师却轻松地说:“别慌!破损也是创作的一部分。”谈笑间,冯老师展示了更绝妙的“翻转嫁接术”:将破损处对折,在背面修剪相同纹样,展开后形成正反两面的镂空特效。“这正如同人生中的困境,换个角度看问题,就能发现新的可能性。”冯老师的话让学生们陷入了沉思。

活动结束后,学生们手捧着自己亲手剪出的作品,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与喜悦。冯老师说,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,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只有将它深深扎根于年轻一代的心中,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延续,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。”学生们纷纷表示,要将自己学到的剪纸技艺分享给更多的人,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,这项古老的技艺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,千年技艺将在他们手中焕发青春活力。(撰稿:彭双志 审核:赵中华、胡慧、蒋莉)